海鮮的注意事項
信息來源于:互聯網 發布于:2023-03-30
食用禁忌
不能與寒涼食物同食
海鮮本性寒涼,建議在食用時避免與一些寒涼的食物共同食用,比如空心菜、黃瓜等蔬菜,飯后也不應該馬上飲用一些像汽水、冰水、雪糕這樣的冰鎮飲品,還要注意少吃或者不吃西瓜、梨等性寒水果,以免導致身體不適。
不能與啤酒、紅葡萄酒同食
食用海鮮飲用大量啤酒,會產生過多的尿酸,從而引發痛風。尿酸過多,會沉積在關節或軟組織中,從而引起關節和軟組織發炎。
哪些人不宜
血脂偏高的人:螺貝蟹類,尤其是蟹黃,存在著很高的膽固醇含量,膽固醇和血脂偏高的人們應該注意少吃或者不吃這類的海產品。
關節炎、痛風患者:海參、海魚、海帶、海菜等海產品中,含有較多的嘌呤,患者常食將加重病情。
出血性疾病患者:血小板減少、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海魚,因為魚肉中所含的20碳5烯酸,可抑制血小板凝集,從而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癥狀。
肝硬化患者:肝臟硬化時機體難以產生凝血因子,加之血小板偏低,容易引起出血,如果再食用富含20碳5烯酸的沙丁魚、青魚、金槍魚等,會使病情急劇惡化,猶如雪上加霜。
皮膚病患者:
皮膚病患者之所以不能吃海鮮是因為海鮮中所含的蛋白質在進入人體后,可作為一種過敏原,對機體產生過敏反應,如發癢起塊等,或使原來的皮膚病復發、加重。所以皮膚科醫生視海鮮為病因之一,要求某些病人禁忌。
吃海鮮后引起的過敏性皮膚病,多屬于I型變態反應,可引起平滑肌痙攣,血管擴張、通透性增高,血漿外滲、水腫,以及嗜酸性細胞增多等。臨床表現為皮膚瘙癢、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等全身癥狀;或使嬰兒濕疹、慢性濕疹等復發或加劇。
注意事項
1. 海鮮煮不熟含有細菌 海鮮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熱性比較強,80℃以上才能殺滅。除了水中帶來的細菌之外,海鮮中還可能存在寄生蟲卵以及加工帶來的病菌和病毒污染。一般來說,在沸水中煮4-5分鐘才算徹底殺菌。因此,在吃“醉蟹”、“生海膽”、“醬油腌海鮮”之類不加熱烹調的海鮮一定要慎重,吃生魚片的時候也要保證魚的新鮮和衛生。
2. 死貝類病菌毒素多多 貝類本身帶菌量比較高,蛋白質分解又很快,一旦死去便大量繁殖病菌、產生毒素,同時其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也容易氧化酸敗。不新鮮的貝類還會產生較多的胺類和自由基,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選購活貝之后也不能在家存放太久,要盡快烹調。過敏體質的人尤其應當注意,因為有時候過敏反應不是因為海鮮本身,而是在海鮮蛋白質分解過程中的物質導致的。
3. 海鮮啤酒同吃惹痛風 在吃海鮮時較好別飲用啤酒。蝦、蟹等海產品在人體代謝后會形成尿酸,而尿酸過多會引起痛風、腎結石等病癥。如果大量食用海鮮的同時,再飲用啤酒,就會加速體內尿酸的形成。所以,在大量食用海鮮的時候,千萬別喝啤酒,否則會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
1、要注意的是要保證海鮮類食物的新鮮和衛生。因為當中含有的副溶血性弧菌,這是一種耐熱性比較強,需在80℃以上才能被殺死。所以吃的時候一定要保證海鮮已經被煮熟了,這樣才可以放心的食用。
2、當我們從市場上買回海鮮后,一定要記得不能在家存放太久,建議盡快食用。因為本身的細菌量就比較大,死的海鮮其中的蛋白質會很快分解,繁殖大量的細菌。這樣會對人體產生很大程度上的威脅。
3、吃完海鮮,如果覺得有點口干,要記住不宜喝茶和吃水果。因為茶葉中含有的鞣酸會與海鮮中的鈣形成難溶的鈣,對人體的新陳代謝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水果中的維生素C和海鮮在一起食用的話會讓人產生中毒的反應。
夏季氣溫較高,較易發生食物中毒。食物不要生、熟混放,儲存溫度及時間要嚴格控制。為了避免細菌過度生長繁殖,菜肴烹飪完成至食用的時間預計超過2小時的,應在5℃以下保存。其中,生食海鮮從加工到食用的時間間隔不應超過1小時。